皮肤淀粉样变病的严重程度因类型和累及范围而异,局限性病变通常预后良好,系统性累及可能威胁生命。该病可分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继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及系统性淀粉样变性三类。
1、局部斑块型:常见于胫前区,表现为褐色角化性丘疹。病因与长期摩擦、遗传易感性相关,无内脏损害风险。治疗以局部糖皮质激素封包、尿素软膏保湿为主,光疗可改善角质异常。
2、苔藓样型:多发性灰褐色丘疹伴剧痒,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需与慢性湿疹鉴别,皮肤活检可见真皮乳头淀粉样蛋白沉积。推荐使用抗组胺药控制瘙痒,他克莫司软膏减轻炎症反应。
3、结节型:单发或多发性蜡样结节,属罕见类型。部分病例与浆细胞异常增殖相关,需排查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选择病灶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或手术切除,复发率约30%。
4、系统性AL型:由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引起,可累及心脏肾脏。表现为淤斑、巨舌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需骨髓穿刺明确诊断。化疗方案包含硼替佐米、环磷酰胺等药物,中位生存期约3年。
5、继发型AA型:继发于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结核病,淀粉样蛋白A沉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需控制原发病,生物制剂如托珠单抗可降低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
日常护理需避免搔抓刺激,穿着柔软棉质衣物。推荐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A/E。每周3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出现不明原因水肿、蛋白尿或心律失常时应立即就诊,系统性病变需定期监测心肾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