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确实可能在睡眠中发生猝死,这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病等病理基础相关。睡眠状态下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血液黏稠度上升等因素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
1、心律失常: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可能与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有关。患者常伴心悸、晕厥前兆。需通过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干预。
2、冠心病: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发心肌梗死,睡眠时血压波动易促使斑块破裂。典型表现为压榨性胸痛伴冷汗。需行冠脉造影评估,必要时实施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3、心肌病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扩大,易在夜间发生泵衰竭。与基因突变、病毒感染相关,出现端坐呼吸、下肢水肿。治疗需联合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终末期需心脏移植。
4、睡眠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刺激交感神经引发心动过速。肥胖、颌面畸形者高发,特征性表现为鼾声中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降低风险。
5、自主神经失调:糖尿病神经病变或帕金森病等导致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夜间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监测动态心电图。
预防夜间心脏事件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晚餐过饱及酒精摄入。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需监测睡前血糖。建议睡眠时保持侧卧位,卧室温度维持在18-22℃。定期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存在高危因素者需配备家庭监护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