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可通过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缓解症状,通常由病毒感染、受凉、免疫力下降、细菌感染、环境刺激等因素引起。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表现为鼻塞、咽痛、低热。病毒性感冒具有自限性,通常无需抗病毒药物,体温超过38.5℃时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保持每日2000ml温水摄入,用淡盐水漱口缓解咽部不适。
寒冷刺激导致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可能出现寒战、肌肉酸痛。建议卧床休息时加盖轻薄毯子维持正常体温,饮用姜茶促进发汗。物理降温可采用32-34℃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疲劳或压力会降低淋巴细胞活性,延长发热周期。补充维生素C片剂或食用猕猴桃、橙子等水果,保证7-8小时睡眠。中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可调节免疫功能,但急性期应暂停锻炼。
当出现脓涕、持续高热等症状时,可能与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有关。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需考虑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生素,但需医生处方。伴随剧烈头痛需排查鼻窦炎,耳部胀痛提示中耳炎可能。
干燥空气或粉尘会加重呼吸道症状,使用加湿器维持50%湿度。二手烟、甲醛等化学刺激可导致持续低热,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过敏体质者需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小米粥、百合银耳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持续72小时高热不退,或出现意识模糊、皮疹、颈部僵硬等表现需立即急诊处理。居家护理期间每4小时监测体温,退热药物使用间隔不少于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