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真菌治疗、哺乳器具消毒、母亲乳头护理、增强免疫力等方式处理。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哺乳卫生不良、母亲乳头真菌感染、抗生素使用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
使用无菌棉签蘸取2%碳酸氢钠溶液轻柔擦拭口腔黏膜,每日3-4次。避免用力刮擦损伤黏膜,哺乳后及时清理残留奶渍,保持口腔碱性环境抑制真菌繁殖。
2、抗真菌治疗:
制霉菌素混悬液、克霉唑口腔药膜、氟康唑口服溶液等抗真菌药物需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每日4次涂抹患处,克霉唑药膜贴敷溃疡面,严重感染需配合氟康唑全身用药。
3、哺乳器具消毒:
奶瓶、奶嘴等用品需煮沸消毒10分钟或使用蒸汽消毒器处理。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残留,每日消毒频次不低于2次,消毒后晾干存放于密闭容器。
4、母亲乳头护理:
哺乳前用温水清洁乳头,哺乳后涂抹抗真菌乳膏。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避免交叉感染,暂停哺乳期间可挤出乳汁喂养。
5、增强免疫力:
保证每日充足睡眠,按需喂养维持营养摄入。早产儿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补充乳铁蛋白,母乳喂养提供免疫球蛋白,避免滥用抗生素破坏菌群平衡。
日常需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哺乳间隔适当喂水清洁口腔,避免过热环境加重黏膜干燥。母亲饮食增加维生素B族及锌元素摄入,暂停辛辣刺激性食物。观察患儿进食量及精神状态,若出现拒食、发热或皮疹扩散需及时儿科就诊。未满月患儿发病或病变蔓延至咽喉时,应立即就医排除深部真菌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