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通过多饮水、服用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镇咳祛痰药、中成药等方式缓解症状。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受凉、免疫力下降、接触传染源、环境干燥等因素引起。
1、解热镇痛: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可缓解发热和头痛症状。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适用于体温超过38.5℃的情况。用药期间需避免饮酒,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
2、抗过敏缓解: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马来酸氯苯那敏能减轻打喷嚏、流涕等过敏反应。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H1受体抑制组胺释放,可能引起嗜睡副作用。驾驶或操作机械前应避免服用第一代抗组胺药。
3、止咳化痰:
右美沙芬、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适用于干咳或痰液粘稠的情况。右美沙芬通过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起效,痰多者需配合祛痰药物。服用镇咳药期间应保持空气湿润,避免刺激性气体吸入。
4、中成药选择:
连花清瘟胶囊、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冲剂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中成药需辨证使用,风寒感冒表现为畏寒无汗时适用感冒清热颗粒,风热感冒见咽痛黄痰可选用连花清瘟。
5、辅助治疗:
维生素C泡腾片、锌制剂、益生菌能缩短病程。这些辅助药物通过增强免疫功能发挥作用,建议在症状初期开始补充。联合使用时应与主药间隔2小时,避免影响吸收。
感冒期间建议每日饮用2000毫升温水,食用百合粥、白萝卜汤等清淡饮食,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肺负担。居室湿度维持在50%-60%有助于呼吸道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