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可通过鼻饲管喂养、经皮内镜下胃造瘘、静脉营养支持、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泵等方式进行营养液输注。胃癌导致的消化道梗阻、胃切除术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是常见原因。
1、鼻饲管喂养:
经鼻腔置入营养管至十二指肠或空肠,适用于短期营养支持。选择整蛋白型或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每日分4-6次灌注,每次200-300ml。需定期冲洗管道防止堵塞,灌注时保持半卧位避免反流。
2、胃造瘘术: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患者。术后2小时可开始灌注等渗营养液,初期选择低脂低渗配方。造瘘口每日消毒换药,灌注前后用温水冲洗管道。可能与导管移位、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关,表现为造瘘口红肿渗液、灌注疼痛等症状。
3、静脉营养:
全胃肠外营养适用于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的"全合一"营养液。需监测血糖、电解质水平,避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可能与肝功能异常、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黄疸等症状。
4、口服补充:
对于能少量进食的患者,采用高能量密度口服营养补充剂。选择乳清蛋白粉、中链甘油三酯等易吸收成分,每日分6-8次少量服用。可添加膳食纤维改善腹泻,服用时保持30°卧位减少恶心感。
5、肠内营养泵:
使用输液泵持续缓慢输注营养液,适合胃排空障碍患者。设置初始速度20-30ml/h,逐渐增至目标量。夜间持续输注可提高耐受性,泵注时每4小时检查胃残余量。可能与喂养不耐受、腹泻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胀、肠鸣音亢进等症状。
胃癌患者营养支持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方案,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低糖的专用肿瘤配方营养剂。日常可食用蒸蛋羹、藕粉、去油肉汤等流质,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术后患者逐步进行床边坐起训练。营养治疗期间每周监测体重、白蛋白等指标,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及时调整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