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退烧药不退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用药、排查病因、补充水分、就医评估等方式治疗。该现象通常由药物吸收延迟、剂量不足、耐药性、感染未控制、非感染性发热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可促进体表散热,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同时保持室温22-24℃,减少衣物覆盖促进散热。
2、调整用药: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可交替使用,间隔至少2小时。确认药物未过期,体重对应剂量充足。栓剂吸收速度常快于口服剂型,呕吐患者可考虑改用栓剂。
3、排查病因:病毒性感染发热通常持续3-5天,细菌感染可能伴随化脓性病灶。非感染因素包括免疫性疾病、肿瘤热、药物热等。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关节肿痛等伴随症状。
4、补充水分:发热时每升高1℃体温需增加10%液体摄入。选择口服补液盐、椰子水、稀释果汁等含电解质饮品。每小时监测尿量及颜色,避免脱水加重发热。
5、就医评估:持续72小时以上高热、意识改变、抽搐、瘀斑等症状需急诊处理。血常规、CRP、降钙素原等检测可鉴别感染类型,必要时进行血培养或影像学检查。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保持每日1500-2000ml饮水量,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消耗。监测体温波动曲线,记录用药时间与效果,为医生提供完整诊疗依据。出现寒战时可加盖薄毯,但避免过度捂热导致体温骤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