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可通过限制蛋白摄入、乳果糖导泻、抗生素治疗、支链氨基酸补充、肝移植等方式改善。该病多由肝硬化、门体分流、电解质紊乱、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诱发,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等症状。
1、蛋白限制:急性期每日蛋白摄入需低于20克,恢复期逐步增加至1-1.5g/kg。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制品,避免红肉等高氨食物。长期营养不良患者需配合支链氨基酸制剂。
2、导泻治疗:乳果糖通过酸化肠道抑制产氨菌繁殖,每日维持2-3次软便。利福昔明等不可吸收抗生素可协同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氨水平20%-30%。
3、代谢调节:静脉输注门冬氨酸鸟氨酸促进尿素循环,精氨酸可改善肝脏微循环。纠正低钾血症时需监测尿量,维持血清钾在4.0mmol/L以上。
4、病因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者需内镜下套扎,自发性腹膜炎应使用头孢曲松抗感染。TIPSS术后患者需定期监测肝性脑病复发迹象。
5、肝移植评估:Child-Pugh C级或MELD评分>15分患者建议移植评估。活体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达85%,需终身服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
患者需建立每日体重监测习惯,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2克。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改善肝肺综合征。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可减少夜间腹水积聚,认知训练配合维生素B1补充能延缓肝性脊髓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