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的严重程度需结合分期判断,早期发现可通过手术根治,晚期可能出现转移需综合治疗。其风险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1、早期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便血或黏液便。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肠镜检查,发现腺瘤性息肉及时切除。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加工食品。
2、局部进展期:肿瘤穿透肠壁可能引发肠梗阻,表现为腹胀腹痛停止排气。需评估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常用方案包含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术后需造口护理培训。
3、转移风险:肝肺转移常见,CEA指标监测有助判断。转移灶可考虑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方案。立体定向放疗对寡转移灶效果显著。
4、术后监测:前2年每3个月复查CT和肠镜,监测吻合口复发。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限酒,补充维生素D。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可改善预后。
5、遗传因素:林奇综合征患者需基因检测,直系亲属应提早筛查。免疫治疗对dMMR型肿瘤效果突出,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作为选择。
预防乙状结肠癌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纤维摄入,推荐燕麦、奇亚籽等食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行,控制BMI在18.5-23.9范围。术后患者可进行低强度瑜伽改善肠道蠕动,避免高脂饮食诱发胆汁酸分泌过多。定期粪便潜血检测联合肠镜是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尤其对于有家族史人群建议40岁开始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