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可通过保湿护理、抗炎治疗、过敏原规避、皮肤屏障修复、心理调节等方式改善。该病通常由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缺陷、环境刺激、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1、保湿护理:皮肤干燥是诱发和加重皮炎的关键因素。选择含神经酰胺、尿素或甘油的保湿霜,每日涂抹3-5次,沐浴后3分钟内使用锁水效果最佳。避免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水温控制在32-37℃。
2、抗炎治疗:中重度发作需药物干预。局部应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等弱效激素。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缓解瘙痒。
3、过敏原规避: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是常见诱因。使用防螨床品,保持室内湿度50%以下,避免羊毛织物接触皮肤。食物过敏者需排查牛奶、鸡蛋、坚果等可疑致敏物。
4、皮肤屏障修复:丝聚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角质层结构异常。补充必需脂肪酸如亚麻籽油,选择pH5.5弱酸性清洁产品。夜间穿戴纯棉手套防止抓挠,剪短指甲减少皮肤损伤。
5、心理调节: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肽P物质加剧瘙痒。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可降低应激反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每周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
日常护理需避免过度清洁,选择无皂基沐浴露,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深海鱼、维生素E的坚果,限制高糖高脂食物。适度晒太阳促进皮肤维生素D合成,但需做好防晒。瘙痒剧烈时冷敷比抓挠更安全,儿童患者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症状。病程超过2周或出现渗液、化脓等感染迹象时应及时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