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异位性皮炎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包括血清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皮肤活检、微生物培养等。
1、血清IgE检测:
通过抽取静脉血检测总IgE水平和特异性IgE抗体,约80%患者存在IgE水平升高。该检查可辅助判断过敏状态,但需注意IgE升高并非诊断金标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估。
2、皮肤点刺试验:
将微量可疑过敏原刺入表皮层,观察15分钟后局部是否出现风团反应。适用于检测速发型过敏反应,常见测试物质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相关过敏原诱发病情。
3、斑贴试验:
将过敏原贴敷于背部皮肤48小时,主要检测迟发型超敏反应。镍、香料、防腐剂等接触性过敏原可通过此方法筛查。该检查对鉴别接触性皮炎与异位性皮炎有重要价值。
4、皮肤活检:
取3mm直径皮损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典型表现为角化不全、海绵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虽非常规检查手段,但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需排除其他皮肤病时有重要意义。
5、微生物培养:
采集皮损渗出物进行细菌或真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于急性期皮损。反复感染患者需通过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选择,合并真菌感染时可检出马拉色菌等病原体。
日常护理需避免过度清洁,选择无皂基沐浴露;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室内保持50%-60%湿度;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冷敷缓解瘙痒。饮食上注意记录食物日记排查诱因,常见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坚果等。适度游泳等低刺激运动有助于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但运动后需及时冲洗并涂抹保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