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可通过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药物损伤、定期体检筛查、管理基础疾病等方式预防。肾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高血压长期未控、药物副作用、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长期高血压是肾动脉狭窄的重要诱因,建议将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每日监测血压变化,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导致的血压骤升。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用氨氯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等降压药物,合并糖尿病者血压控制目标需更严格。
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模式,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果。限制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烹调选用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避免反式脂肪酸摄入。
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肾血管,避免滥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药物。造影检查需评估肾功能,必要时采用等渗造影剂。中药雷公藤、关木通等具有肾毒性,使用前需咨询中医师。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肾功能和肾动脉超声检查。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患者监测肾小球滤过率。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肌酐升高时,需进行肾动脉CTA或DSA造影确诊。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服用阿托伐他汀降脂,维持LDL-C<2.6mmol/L。糖尿病患者通过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肥胖者通过有氧运动减轻体重,目标BMI保持在18.5-23.9之间。
预防肾动脉狭窄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合并三高患者需规范用药并监测指标,突发剧烈腰痛或血尿需立即就医。通过肾脏彩超和血管造影可早期发现病变,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能有效改善肾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