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占位指结肠内出现异常组织增生或肿块,可能由息肉、腺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肠镜、影像学检查明确性质。
结肠息肉是黏膜层良性隆起病变,常见类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尤其直径超过1厘米或绒毛状腺瘤需警惕。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肠镜下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结肠腺瘤属于癌前病变,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病变与基因突变、高脂饮食相关,肠镜下表现为黏膜表面分叶状突起。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癌变率达30%-50%,确诊后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可导致肠壁增厚形成假性占位。患者常伴腹泻、黏液脓血便,病程超过10年者癌变风险增加。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严重者需行结肠切除术。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肠形成溃疡增生性病变,好发于回盲部。典型表现为低热、盗汗、腹痛伴腹泻便秘交替,肠镜可见环形溃疡伴周边结节。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9个月,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方案。
结肠癌占位多呈菜花状或溃疡型,常见于左半结肠。早期症状隐匿,进展期可出现肠梗阻、消瘦、贫血。CT检查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确诊依赖病理活检。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是主要治疗方式。
发现结肠占位需完善肠镜及活检明确性质,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术后患者每3-6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出现持续便血、排便性状改变应及时就诊,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结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