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到尾椎骨后可通过局部冷敷、限制活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理治疗、手术固定等方式缓解症状。尾椎骨损伤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长期久坐、骶尾关节脱位、尾骨骨折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避免热敷或膏药刺激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出血。冷敷时需用毛巾包裹冰袋防止冻伤。
疼痛明显时可口服布洛芬、塞来昔布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膏药并非首选,尤其皮肤破损时禁用含麝香、辣椒素的膏药。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与抗凝药物同服。
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尾骨压力,睡眠时采取侧卧位。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如厕时身体前倾减轻尾骨负重。急性期2周内禁止骑自行车、仰卧起坐等挤压尾骨的活动。
慢性疼痛者可尝试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手法复位需由康复科医生操作,纠正骶尾关节错位。温水坐浴每日2次,水温不超过40℃以放松盆底肌肉。
尾骨骨折移位超过1厘米或持续疼痛半年以上,需考虑尾骨切除术或内固定术。手术适应证包括排便障碍、顽固性疼痛影响睡眠等,术后需配合骨盆稳定性训练。
恢复期需增加富含钙质的牛奶、深绿色蔬菜摄入,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避免剧烈跑跳运动,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训练。坐姿保持脊柱中立位,使用记忆棉坐垫减轻局部压力,如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排便异常需及时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