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脑共济失调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姿势异常、语言障碍等症状,可能与遗传因素、小脑发育异常、感染、外伤、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患儿行走时步态蹒跚,两脚间距增宽,呈醉酒样步态。症状轻者表现为轻微摇晃,严重时需扶墙或他人搀扶才能行走。这种步态异常在黑暗环境或复杂路面时更为明显。
患儿完成精细动作时表现笨拙,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写字时字体大小不一,笔画歪斜。拿取物品时常出现意向性震颤,即越接近目标物体手部抖动越明显。
患儿说话缓慢,音节分离,呈爆发性语言。音量控制异常,时而高声喊叫,时而低声细语。部分患儿伴有构音障碍,发音含糊不清,类似口吃表现。
约60%患儿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注视物体时眼球不自主摆动。部分患儿伴有视物模糊、复视等视觉症状。眼球运动检查可发现追踪运动和扫视运动异常。
患儿肌肉松弛,关节活动度增大,被动运动时阻力减小。站立时腹部前凸,脊柱前屈,呈现特殊姿势。深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但病理反射通常为阴性。
儿童小脑共济失调症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协调性练习、语言治疗等。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适当补充Omega-3脂肪酸。建议进行游泳、骑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定期随访神经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磁共振检查评估小脑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