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属于危急重症,需立即就医治疗。该病可能由母体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侵入性操作或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喂养困难、呼吸急促、黄疸加重及反应低下。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易发生细菌入侵。母体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尿路感染或B族链球菌定植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垂直传播。
病原体突破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后进入血液循环,释放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伴随血小板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等实验室指标异常。
早期表现为嗜睡、拒奶、体温不稳定等非特异性症状,进展期出现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休克体征。约30%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出现前囟膨隆、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确诊后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常用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或头孢噻肟。出现休克时需扩容补液,必要时使用多巴胺维持血压,严重病例需换血疗法清除毒素。
存活患儿需随访听力筛查、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查评估后遗症。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遗留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育迟缓等神经系统损害,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
母乳喂养可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强新生儿抵抗力,护理时需严格手卫生。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低体温,监测每日体重变化及尿量。出院后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接种疫苗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出现肌张力异常、追视障碍等表现时需及时转诊至儿童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