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滴剂可长期服用但需监测血钙水平,过量补充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血管钙化、消化系统不适、骨骼异常钙化。
1、剂量控制:
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400-800IU,长期超量服用可能引发中毒。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过量摄入后无法通过尿液排出,易在体内蓄积。建议通过血清25OHD检测评估体内水平,维持在30-50ng/ml为宜。
2、适应人群:
骨质疏松患者、老年人、母乳喂养婴儿等需长期补充。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症,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常表现为骨痛、肌无力、骨折风险增加。
3、中毒风险:
每日摄入超过4000IU持续数月可能中毒。高钙血症早期症状包括多尿、口渴、便秘,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定期检测血钙、尿钙及维生素D水平可预防中毒发生。
4、协同补充:
建议与维生素K2、镁剂联合补充。维生素K2可引导钙沉积于骨骼,减少血管钙化风险。镁元素参与维生素D活化过程,缺乏时影响维生素D代谢效率。
5、自然获取:
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富含维生素D食物包括三文鱼、蛋黄、强化乳制品。冬季日照不足时,可短期增加滴剂剂量至2000IU/日。
长期服用维生素D滴剂需个体化调整剂量,结合季节变化、膳食摄入、日照时间综合评估。建议每6个月检测血清25OHD水平,同时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000mg。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爬楼梯可促进钙质吸收,避免与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影响维生素D代谢的药物同服。出现持续头痛、恶心等疑似高钙血症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