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可能由皮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感染、皮肤屏障受损、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抗真菌治疗、糖皮质激素外用、保湿修复、光疗、口服抗组胺药等方式缓解。
1、红斑鳞屑:
脂溢性皮炎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表面覆盖油腻性黄色鳞屑,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如头皮、面部T区、耳后。头皮受累时可能被误认为头皮屑增多,但伴随明显瘙痒和炎症反应。婴儿期发生的脂溢性皮炎称为乳痂,表现为头顶厚层黄色痂皮。
2、瘙痒灼热:
病变区域常伴有中度瘙痒,高温环境或出汗后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灼热感或刺痛,搔抓可能导致继发感染。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特点,冬季干燥时加重,夏季可能因紫外线照射暂时缓解。
3、特殊部位表现:
鼻翼沟和眉弓部位出现油腻性脱屑,耳廓周围可见裂隙样红斑。男性胡须区可能出现毛囊炎样改变。胸骨前区和腋下等皱褶部位可能呈现环形红斑,边缘有鳞屑,需与银屑病、玫瑰糠疹鉴别。
4、继发改变:
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皮肤苔藓样变,表现为皮肤增厚、纹理加深。继发细菌感染时出现脓疱和渗出,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眼睑受累可能引发睑缘炎,出现睫毛根部鳞屑和充血。
5、病程特点:
该病呈慢性复发性过程,精神压力、熬夜、高脂饮食可能诱发加重。HIV感染者可能出现严重顽固性皮损。部分患者合并痤疮、酒渣鼻等皮肤问题,提示共同的皮脂代谢异常基础。
日常护理需避免过度清洁,选择含吡啶硫酮锌或二硫化硒的温和洗剂;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补充维生素B族;保持规律作息,控制环境湿度在40-60%。急性期可短期使用酮康唑乳膏、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外用药物,顽固病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窄谱UVB光疗。合并明显渗出或感染时需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