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没奶可通过调整哺乳姿势、增加哺乳频率、补充营养、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通常由哺乳方式不当、营养不足、激素水平异常、乳腺导管堵塞、心理压力过大等原因引起。
1、哺乳姿势:
正确的哺乳姿势有助于婴儿有效吸吮,刺激乳汁分泌。采用摇篮式或侧卧式哺乳,确保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而非仅乳头。哺乳时母亲背部需有支撑,避免肌肉紧张。每日哺乳8-12次,单侧哺乳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2、哺乳频率:
增加哺乳次数能通过婴儿吸吮刺激催乳素分泌。新生儿阶段每2-3小时哺乳一次,夜间至少哺乳2次。使用吸奶器在哺乳后额外刺激乳房,每次吸奶时间不超过15分钟。避免使用奶瓶补充喂养,减少乳头混淆风险。
3、营养补充:
每日需额外摄入500大卡热量,重点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禽蛋、豆制品。增加鲫鱼汤、木瓜牛奶等促泌乳食物摄入。保证每日饮水2000-3000ml,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
4、心理疏导:
产后焦虑抑郁会抑制催产素分泌,需建立家人支持系统。参加母乳喂养互助小组,与专业哺乳顾问沟通。每天进行15分钟冥想或深呼吸练习。避免过度关注奶量数据,记录婴儿尿量判断摄入是否充足。
5、医疗干预:
乳腺导管堵塞需热敷后按摩,从乳房基部向乳头方向推压。激素异常可短期使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促泌乳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急性乳腺炎需及时抗生素治疗,避免脓肿形成。
哺乳期每日需保证7小时分段睡眠,选择俯卧撑、凯格尔运动等轻度锻炼。穿着无钢圈哺乳文胸避免压迫乳腺。定期观察乳房硬块或红肿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8℃需就医排查乳腺炎。持续两周奶量不足且婴儿体重增长缓慢时,应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配方奶补充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