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异物可能引发剧烈咳嗽,可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支气管镜取出等方式处理。异物进入通常由进食分心、儿童误吞、吞咽功能障碍、呼吸道疾病、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引起。
1、进食分心:
边进食边说话或大笑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咀嚼不充分的大块食物如坚果、果冻更易卡住。立即停止进食,鼓励患者弯腰用力咳嗽,多数情况下异物可被咳出。避免在进食时跑跳或情绪激动。
2、儿童误吞:
幼儿常将硬币、纽扣等小物件放入口中导致误吸。表现为突发呛咳、面色发绀、呼吸窘迫。采用拍背法:将儿童俯卧于救援者前臂,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掌根部连续拍击肩胛区5次。家中应将小物件放在儿童无法触及处。
3、吞咽障碍:
脑卒中或帕金森病患者咽喉肌群协调性下降,食物易进入气道。进食流质时更易发生呛咳,可能伴有声音嘶哑。建议调整食物质地为糊状,采用低头吞咽姿势。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舌压抗阻练习、冷刺激训练。
4、呼吸道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黏膜纤毛清除能力减弱,痰液凝结可能形成内生性异物。通常表现为持续咳嗽伴脓痰,可能发热。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可稀释痰液,口服氨溴索促进排痰。需控制感染后通过支气管镜清除痰栓。
5、神经反射异常:
喉返神经损伤者咳嗽反射减弱,异物滞留易引发肺炎。常见于甲状腺术后,表现为低效性咳嗽、反复肺部感染。需通过喉镜明确诊断,严重者需气管切开建立保护性气道。进行呼吸训练增强咳嗽力量。
预防气管异物需养成细嚼慢咽习惯,婴幼儿避免接触直径小于3厘米的物品。建议每餐配备温开水,发生呛咳时少量饮水有助于冲刷异物。海带、银耳等黏滑食物需切碎后食用,苹果、胡萝卜等硬质食物建议蒸软。定期进行深呼吸锻炼可增强气道保护能力,咳嗽超过24小时或出现喘鸣音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