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可能由分娩感染、宫腔手术操作、经期卫生不良、性传播疾病、盆腔炎症蔓延等原因引起。
自然分娩或剖宫产过程中,胎盘剥离创面可能被细菌侵入。产后恶露排出不畅时,宫腔积血易滋生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保持会阴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感染风险。
人工流产、刮宫术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子宫内膜屏障。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时,链球菌或厌氧菌可能通过宫颈管上行感染。术后需避免盆浴及性生活两周,出现发热腹痛需及时复查。
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或进行性行为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可能经阴道逆行感染。建议每2-3小时更换卫生棉条,避免使用内置式月经杯等可能滞留病原体的用品。
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宫颈后,可能进一步扩散至子宫内膜。这类感染常伴有异常阴道分泌物及性交疼痛,需夫妻同治,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
输卵管炎或卵巢脓肿可能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多由混合感染引起。患者常见下腹坠痛伴腰骶部放射痛,超声检查可见宫腔积液。治疗需联合甲硝唑与多西环素等广谱抗生素。
日常需注意经期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饮食可增加酸奶、纳豆等含益生菌食物,减少辛辣刺激摄入。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下腹部热敷可缓解疼痛,症状持续48小时以上需妇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