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干扰素治疗是通过注射干扰素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病毒疗法,适用于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和直接抗病毒双重作用,疗程通常为48-52周。
1、作用机制:干扰素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乙肝病毒DNA和RNA复制。同时增强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促进病毒清除。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α-2b是常用长效制剂。
2、适用人群:HBeAg阳性患者转氨酶持续升高2倍以上、HBV-DNA中低载量者疗效较好。HBeAg阴性患者需满足肝组织学显示明显炎症或纤维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禁用。
3、治疗流程:治疗前需评估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和精神状态。每周皮下注射1次,期间每月监测肝功能、HBV-DNA和HBeAg血清学转换。出现持续病毒学应答者可考虑延长疗程至72周。
4、不良反应:90%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可通过解热镇痛药缓解。骨髓抑制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调整剂量。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抑郁症状,需对症处理并心理疏导。
5、疗效评估:治疗24周时HBV-DNA下降≥2log10且HBeAg转阴者预示疗效良好。疗程结束6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率约30%,HBsAg清除率3-5%。联合核苷类似物可提高远期应答率。
治疗期间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60-80g,优先选择鱼虾、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注意注射部位轮换消毒,定期复查肝功能与病毒学指标。出现持续发热或情绪波动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