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可通过控制体重、调节激素水平、定期筛查、管理慢性疾病、避免致癌物质接触等方式预防。该疾病可能与肥胖、雌激素水平异常、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触环境雌激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盆腔疼痛等症状。
1、控制体重: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风险因素,脂肪组织会促进雌激素合成。保持BMI在18.5-23.9之间,通过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地中海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可有效控制体重。
2、调节激素:长期雌激素暴露会增加患病风险。避免滥用雌激素类药物,哺乳期坚持母乳喂养,围绝经期女性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激素拮抗雌激素作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规范治疗高雄激素血症。
3、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异常出血时需行诊断性刮宫。基因检测可发现Lynch综合征等遗传易感性,携带者建议35岁后每半年筛查,必要时预防性子宫切除。
4、管理慢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ACEI类降压药能减少血管内皮损伤,两者均有助降低癌变风险。
5、规避致癌物:减少环境雌激素暴露,避免使用含双酚A的塑料制品,选择有机农产品降低农药残留摄入。戒烟并限制酒精每日不超过15g,高温油炸食品产生的多环芳烃需严格控制摄入频率。
预防子宫内膜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摄入500g非淀粉类蔬菜和200g低GI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每周进行3次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和压力管理。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妇科体检,异常症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