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可通过手法复位、盆底肌训练、硬化剂注射、悬吊固定术、经腹直肠切除术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神经功能障碍、先天解剖异常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急性发作期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戴手套涂抹石蜡油,将脱出肠管缓慢推回肛门内。操作后需卧床休息1-2天,避免久蹲久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2、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能增强括约肌力量,每日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完成3-5组。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指导患者正确收缩肌肉,疗程通常需8-12周。
3、硬化剂注射:适用于轻度脱垂,将5%酚植物油或无水乙醇注入直肠周围间隙,通过化学刺激引发纤维化粘连。需间隔2周注射1次,连续3次为完整疗程,可能出现低热或排尿困难等副作用。
4、悬吊固定术:采用聚丙烯网带将直肠悬吊于骶骨岬,常用Altemeier或Ripstein术式。术后需留置导尿管3天,肠功能恢复前禁食,约85%患者术后5年无复发。
5、经腹直肠切除术:针对重度全层脱垂,切除乙状结肠后行直肠肛管吻合,可选择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前需清洁灌肠,术后需监测吻合口瘘迹象,平均住院时间7-10天。
日常饮食应增加火龙果、燕麦等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ml。避免搬运重物及剧烈跳跃运动,如出现肛门坠胀感可尝试温水坐浴,每次15分钟。症状反复或伴随出血时需及时复查肠镜,排除肿瘤或炎症性肠病等继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