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且颜色偏褐色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损伤、贫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
1、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会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正常增生。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诱发该问题。保持规律作息、练习正念减压可改善激素水平,必要时需检测性激素六项。
2、子宫内膜损伤:多次人工流产或宫腔操作可能造成内膜基底层受损,表现为月经量持续减少且经血氧化后呈褐色。宫腔镜检查能明确诊断,轻度损伤可通过雌激素周期疗法促进内膜修复,严重粘连需行宫腔镜分离术。
3、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机体优先保障重要器官供氧,子宫血流灌注减少导致经量变少。血清铁蛋白检测可确诊,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配合琥珀酸亚铁等补铁剂治疗。
4、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会抑制卵泡发育,导致稀发排卵和月经异常。患者常伴痤疮、多毛等症状,超声显示卵巢多囊样改变。生活方式干预为首选,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必要时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调节周期。
5、甲状腺功能减退:TSH水平升高会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引起月经稀发。患者多有怕冷、便秘等症状,检查甲功五项可确诊。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需持续用药,定期监测TSH值调整剂量。
日常建议增加核桃、亚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注意记录月经周期变化,持续3个月以上异常需做妇科超声和激素检查。避免过度节食,BMI低于18.5可能加重月经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