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可通过保持卫生、调节饮食、补充益生菌、避免刺激、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疾病通常由菌群失衡、免疫力下降、激素变化、细菌感染、不良卫生习惯等原因引起。
1、菌群失衡: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导致有害菌过度繁殖,表现为分泌物增多伴鱼腥味。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洗液破坏酸性环境。可口服乳酸菌素片或阴道用乳杆菌制剂恢复微生态平衡。
2、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压力大等因素降低抵抗力,需保证7小时睡眠并适当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每周食用3次无糖酸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兰花等食物增强免疫。
3、激素变化:妊娠期或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波动易引发症状,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经期每2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穿紧身裤局部闷热。
4、细菌感染:加德纳菌等致病菌侵入需采用甲硝唑栓、克林霉素软膏或替硝唑片进行抗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伴侣需同步检查。
5、不良卫生习惯:公共浴池接触或过度灌洗可能诱发炎症,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盆浴和共享毛巾,月经期不使用内置卫生棉条。
日常需减少精制糖摄入以防促进病菌繁殖,增加全谷物和深色蔬菜比例。选择宽松衣物保持外阴干燥,治疗期间每月复查白带常规直至连续3次结果正常。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发热腹痛需及时妇科就诊排除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