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可通过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进针、抽取积液、术后处理五个步骤完成。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临床常用于诊断或治疗腹腔积液。
1、消毒铺巾: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穿刺点常规选择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术区用碘伏由内向外环形消毒3遍,直径不小于15cm,铺无菌洞巾建立无菌区。消毒范围需超过穿刺点周围10cm以上,避免术中污染。
2、局部麻醉:用1%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穿刺路径,先注射皮丘后垂直进针,回抽无血后边退针边注药。麻醉范围需覆盖皮肤、皮下组织至腹膜层,确保患者术中无痛感。麻醉深度需达壁层腹膜,注药前必须回抽确认未误入血管。
3、穿刺进针: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腹壁垂直进针,经麻醉路径缓慢刺入。突破腹膜时有明显落空感,此时停止进针连接注射器。使用Z字形进针法可减少术后渗液,穿刺深度成人约3-5cm,儿童约2-3cm。
4、抽取积液:用50ml注射器缓慢抽吸腹腔液体,首次抽液量不超过1000ml。诊断性穿刺取10-20ml送检,治疗性穿刺需控制放液速度。抽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出现头晕心悸立即停止操作。
5、术后处理:拔针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消毒覆盖无菌敷料。嘱患者平卧2小时防止腹压骤降,监测血压脉搏每小时1次连续4小时。记录穿刺液性状和量,术后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
术后建议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牛奶促进腹水蛋白补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穿刺点出血。每日测量腹围变化,出现发热或腹痛加剧需及时复诊。穿刺后3天内禁止沐浴,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