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和胃溃疡可能由胃黏膜炎症程度、病变深度、症状特征、并发症风险、致病机制等因素区分。两者可通过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方案等方式鉴别。
1、病变范围:胃炎指胃黏膜表层炎症,表现为充血水肿;胃溃疡则深达黏膜肌层,形成凹陷性缺损。胃炎可通过抑酸药奥美拉唑、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饮食调整缓解;胃溃疡需联合抗生素克拉霉素根除幽门螺杆菌。
2、疼痛特点:胃炎多为上腹隐痛或胀痛,餐后加重;溃疡疼痛具有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胃溃疡餐后痛。胃炎疼痛可通过热敷、少食多餐改善;溃疡需持续抑酸治疗4-8周。
3、出血风险:胃炎出血率低于5%,常表现为便潜血阳性;溃疡出血率达15%,可能呕血或黑便。胃炎出血可口服凝血酶粉剂止血;溃疡活动性出血需内镜下钛夹止血或注射肾上腺素。
4、癌变概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属癌前病变;胃溃疡癌变率约1%-5%。两者均需定期胃镜监测,溃疡患者需治疗后复查确认愈合。
5、致病因素:胃炎多与酒精、NSAIDs药物刺激相关;溃疡90%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患者需戒酒并改用COX-2抑制剂;溃疡患者必须完成两周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
胃炎患者每日饮食应包含南瓜粥、山药羹等低纤维食物,避免辛辣刺激;胃溃疡急性期建议流质饮食,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两者均需保持规律作息,溃疡愈合后仍需维持抑酸治疗1-2个月,慢性胃炎患者每年需进行胃镜随访。运动选择温和的散步或太极,避免增加腹压的仰卧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