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指孕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的病理状态,可能由妊娠期生理性稀释、营养缺乏、妊娠高血压疾病、免疫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
1、生理性稀释: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相对减少。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孕期均衡饮食可辅助改善,如适量摄入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
2、营养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巨核细胞生成。每日补充400μg叶酸复合维生素,增加牛肉、菠菜、鸡蛋等食物的摄入。血小板计数>50×10⁹/L且无出血倾向时,通常不需药物干预。
3、妊娠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引发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压控制是关键,可选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等降压药物。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密切监测尿蛋白及肝功能指标。
4、免疫异常: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首选方案,严重者需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该类型可能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表现,分娩前需将血小板提升至50×10⁹/L以上。
5、感染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抑制骨髓造血。需针对病原体治疗,如阿昔洛韦抗病毒、头孢曲松抗细菌感染。反复发热伴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时,需排查CMV、EBV等特殊病原体。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每周进行血常规监测,避免磕碰受伤。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如鱼肉、猕猴桃等食物有助于血管壁修复。适度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仰卧位运动以防静脉回流受阻。出现鼻腔出血不止、皮下大片瘀斑等严重出血表现时需立即就医,分娩方式需由产科医生根据血小板计数及临床状况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