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摄入、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运动干预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磷代谢异常、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钙剂补充: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每日建议摄入1000-1200mg钙元素。乳制品如牛奶酸奶、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豆制品如豆腐豆浆均为优质钙源。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是常见补钙制剂,需随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
2、维生素D调节:
维生素D3能促进肠道钙吸收,每日需补充800-1000IU。日照不足者可选择维生素D滴剂或复合制剂。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维持30ng/ml以上浓度可有效降低骨折风险。
3、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与颌骨坏死风险,建议直立姿势服药并保持半小时。
4、促骨形成治疗: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通过间歇性给药刺激成骨细胞。新型药物地诺单抗可阻断RANKL信号通路。严重椎体骨折患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等微创手术。
5、运动干预:
负重运动如快走、爬楼梯能增加骨密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抗阻训练如弹力带、哑铃练习可增强肌肉力量。平衡训练如太极拳降低跌倒风险,避免跳跃等冲击性运动防止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治疗需长期综合管理,每日摄入300ml牛奶搭配500g深色蔬菜,选择散步或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避免吸烟酗酒及过量咖啡因,卧室及浴室安装防滑设施,使用髋部保护器预防跌倒性骨折。合并慢性肾病或甲亢等基础疾病时需同步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