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需就诊儿科或新生儿科,部分医院设有专门的新生儿黄疸门诊。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需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干预。
1、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能延长至3-4周。皮肤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部和躯干。加强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每日喂养8-12次,监测经皮胆红素值。
2、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喂养不足有关,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相关。暂停母乳3天后胆红素下降50%可确诊。恢复母乳后胆红素可能轻度回升,但无需停止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出生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黄疸,伴有贫血、肝脾肿大。可能与母婴血型不合、G6PD缺乏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黄疸进展快、嗜睡、拒奶等症状。光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严重者需换血治疗。
4、感染性黄疸:由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引起,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可能与细菌感染、TORCH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反应差、皮肤瘀斑等症状。需进行血培养、CRP等检查,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等。
5、胆道闭锁:出生后2周黄疸持续加重,大便呈陶土色,小便深黄。可能与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肝脾肿大、营养不良等症状。需行肝胆超声、MRCP等检查,确诊后需在60天内行葛西手术或肝移植。
母乳喂养儿每日监测黄疸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病理性黄疸患儿需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日光浴时选择早晚阳光柔和时段,每次不超过15分钟,注意遮盖眼睛及会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