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可通过吡喹酮、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等药物治疗,通常由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接触污染水源、生熟食混用、卫生条件差、粪便污染水体等原因引起。
1、吡喹酮:吡喹酮是治疗肝吸虫病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杀灭成虫和虫卵。该药通过破坏虫体表皮细胞导致寄生虫死亡,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头晕、腹痛等轻微不良反应,通常不影响继续用药。
2、阿苯达唑:阿苯达唑通过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发挥作用,对幼虫和成虫均有杀灭效果。该药需连续服用数日才能达到理想疗效,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孕妇及两岁以下儿童禁用。
3、三氯苯达唑:三氯苯达唑对肝吸虫代谢过程产生干扰,特别适用于对吡喹酮耐药的患者。治疗期间需配合护肝药物使用,避免饮酒加重肝脏负担。严重肝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4、病因控制:肝吸虫病多与生食淡水鱼虾有关,可能与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等寄生虫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肝区不适等症状。彻底煮熟食材可杀灭囊蚴,处理生食后需彻底清洁厨具。
5、辅助治疗:慢性感染者需配合护肝治疗,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等可改善肝功能。重度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合并胆道梗阻时需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
预防肝吸虫病需避免生食淡水鱼虾,烹饪时保证食材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持续1分钟。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处理食材时生熟分开。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流行区居民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粪便虫卵。出现持续腹痛、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慢性感染者需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