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可通过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观察针眼、均衡饮食、及时就医等方式护理。
献血后24小时内需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3000毫升。可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水分补充有助于恢复血容量,预防献血后头晕乏力等症状。
献血后12小时内禁止进行游泳、跑步等剧烈活动,24小时内避免提重物或高空作业。上肢采血部位需保持放松状态,防止局部血肿。适当散步等轻度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控制心率在100次/分钟以下。
采血部位需保持敷料干燥4小时,24小时内避免沾水。如出现针眼周围淤青,可采取冰敷15分钟/次。局部红肿热痛或渗血持续超过8小时,需及时消毒处理。异常出血或皮下血肿直径超过3厘米应就医。
献血后需重点补充含铁、蛋白质、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建议增加红肉、蛋黄、海带等高铁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短期内大量摄入高脂食物,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
出现持续头晕、心悸、冷汗等低血容量症状,或采血肢体麻木刺痛需立即就医。献血后2周内如发现皮肤黏膜苍白、异常乏力等贫血表现,应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
献血后1-2天可适量增加牛肉、猪肝、深色蔬菜等造血原料的摄入,配合红枣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恢复期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建议保持7-8小时睡眠。采血侧手臂48小时内不要测量血压,两周内避免重复献血。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联系血站或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