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可通过米非司酮、亮丙瑞林、曲普瑞林等药物治疗,通常由雌激素水平过高、孕激素失衡、遗传因素、干细胞突变、肥胖等原因引起。
米非司酮通过拮抗孕激素受体抑制肌瘤生长,适用于术前缩小子宫体积。亮丙瑞林属于GnRH类似物,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萎缩,需注意骨质流失等副作用。曲普瑞林同样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达到药物性闭经效果。
子宫肌瘤可能与MED12基因突变、HMGA2基因重排等遗传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盆腔压迫感等症状。这类患者需定期超声监测,药物控制无效时考虑子宫动脉栓塞术或聚焦超声手术。
肥胖人群脂肪组织芳香化酶活性增高,促进雌激素合成。控制BMI在18.5-23.9范围可降低复发风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或游泳,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摄入。
避免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化妆品或保健品,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需适量摄入。月见草油、维生素E等辅助补充可能缓解症状,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肌瘤直径超过5cm或引起严重贫血时,需考虑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宫腔镜电切术等治疗。术后配合桂枝茯苓胶囊等中药调理,降低复发概率。
日常饮食建议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羽衣甘蓝,其含有的吲哚-3-甲醇有助于雌激素代谢;运动选择瑜伽或普拉提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肌瘤变化,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尿频加重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