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脏结构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酗酒等原因引起,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控制、导管消融等方式治疗。
部分房颤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心肌电信号传导异常。这类人群需定期进行心电图筛查,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器质性病变可导致心房扩大或纤维化,可能与二尖瓣狭窄、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运动耐量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必要时行瓣膜修复手术。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量甲状腺激素会刺激心肌细胞,可能与Graves病、甲状腺结节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重下降、手抖等症状。需服用甲巯咪唑控制甲亢,配合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慌。
长期酗酒会破坏心肌细胞膜稳定性,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心房组织。每日酒精摄入超过40克的人群,房颤风险增加34%。建议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1改善心肌代谢。
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左心房压力负荷过重,长期可能引发心房重构。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夜间血压反跳者更易发生房颤,需规律服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物。
房颤患者日常需限制咖啡因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监测脉搏是否规整,若出现持续胸痛或晕厥应立即就医。合并糖尿病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超重人群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减轻心脏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