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可能由遗传因素、眼轴过度增长、视网膜变薄、巩膜结构异常、脉络膜萎缩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后巩膜加固术、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高度近视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基因突变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异常,影响眼球壁结构稳定性。建议定期进行散瞳验光检查,儿童时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避免近距离用眼过度。
2、眼轴过度增长:眼球前后径超过26毫米时,视网膜被机械性牵拉变薄。黄斑区可能出现萎缩灶或漆裂纹,伴随视物变形、中心暗点。佩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可延缓进展,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视网膜脱离。
3、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暴露,可见后极部地图状萎缩灶。可能与氧化应激损伤、脉络膜血流灌注不足有关。口服叶黄素、玉米黄质补充剂,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改善黄斑水肿。
4、巩膜结构异常: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使巩膜抗张力下降,眼球壁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常伴有玻璃体液化混浊、视盘倾斜。后巩膜加固术使用异体材料增强后极部强度,需联合577nm阈值下视网膜激光治疗。
5、脉络膜萎缩:脉络膜厚度低于50μm时发生血管层进行性萎缩,多灶性萎缩灶可融合成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椭圆体带断裂,最佳矫正视力持续下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可延缓进展,避免潜水、蹦极等Valsalva动作。
日常需保证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摄入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ACE。选择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每半年进行眼底照相和OCT检查。阅读时保持30厘米距离,环境光照不低于500勒克斯,持续用眼20分钟后远眺6米外景物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