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过敏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皮肤屏障修复、使用抗组胺药物、局部激素治疗、光疗等方式缓解。过敏反应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受损、微生物失衡等原因引起。
1、远离过敏原: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性物质,镍、香料等接触性物质,以及海鲜、坚果等食入性物质。建议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诱因,居家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无香精护肤品,避免佩戴金属饰品。
2、修复皮肤屏障: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的保湿霜,清洁时选择pH5.5弱酸性洁面产品。冷敷可缓解急性红肿,燕麦浴能减轻瘙痒。避免过度去角质,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
3、口服药物治疗: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可阻断组胺受体,缓解荨麻疹和瘙痒。孟鲁司特钠适用于伴有哮喘的过敏患者。严重病例短期口服泼尼松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局部药物处理:氢化可的松乳膏适用于轻度皮炎,糠酸莫米松对顽固性湿疹更有效。他克莫司软膏可用于面部薄嫩部位。合并感染时需联用莫匹罗星等抗生素药膏。
5、光疗与脱敏:窄谱UVB治疗对特应性皮炎有效,每周2-3次持续8周。尘螨过敏者可进行舌下含服脱敏治疗,疗程3-5年。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适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
过敏体质人群应保持居住环境湿度40%-60%,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饮食可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亚麻籽,补充维生素C和锌。规律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但运动后需及时清洁汗液。皮肤持续红肿渗出或伴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