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通过抗凝药物、心率控制药物、节律控制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辅助治疗药物等方式治疗。房颤通常与心脏结构异常、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酗酒、老龄化等因素有关。
1、抗凝治疗: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功能丧失易形成左心耳血栓,抗凝治疗能减少脑卒中发生率。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心率控制:美托洛尔、地尔硫卓、地高辛等药物可控制心室率。快速心室率会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发挥作用。
3、节律控制: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转复窦性心律。药物复律适用于发作48小时内的房颤,超过48小时需先抗凝治疗。胺碘酮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4、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适用于低卒中风险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效果弱于抗凝药,出血风险相对较低。该方案多用于存在抗凝禁忌症的特殊人群。
5、辅助用药:决奈达隆用于维持窦性心律,依度沙班作为新型抗凝药替代选择。合并心力衰竭者可联用ACEI类药物,甲状腺功能异常需同步治疗原发病。
房颤患者需限制酒精摄入,每日咖啡因不超过300mg,保持低盐饮食。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定期监测血压、心率,戒烟并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心悸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长期抗凝治疗者应预防跌倒,注意牙龈出血等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