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可通过乙肝五项检测、肝功能检查、临床症状观察、流行病学史评估、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诊。乙肝通常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密切生活接触等因素引起。
1、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需结合乙肝e抗原和核心抗体判断病毒复制状态。建议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乙肝五项,普通人群可接种疫苗后定期筛查。检测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
2、肝功能评估:转氨酶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胆红素异常提示胆汁排泄障碍。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出现ALT轻度升高,急性感染时数值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建议联合检测血清白蛋白和凝血功能评估肝脏合成能力。
3、症状识别:急性期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蜘蛛痣、肝掌等体征。约30%患者会出现右上腹隐痛,重型乙肝可伴发意识障碍。症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判断。
4、接触史排查:有输血史、纹身穿刺史、多个性伴侣者感染风险增加。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检测乙肝标志物,家庭成员中有携带者需排查共用剃须刀等行为。流行病学调查可辅助判断感染途径。
5、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发现肝实质回声增粗、脾脏肿大等慢性化表现,弹性成像能评估肝纤维化程度。CT检查适用于疑似肝癌患者,磁共振可鉴别胆汁淤积性病变。影像学异常需结合病毒学指标确诊。
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食物。规律进行太极拳、游泳等中低强度运动,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接触血液体液后及时消毒,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育龄女性孕前需筛查乙肝标志物。出现持续乏力、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感染者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和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