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瘘可能由外伤性损伤、唾液腺手术并发症、感染性炎症、先天性导管发育异常、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
面部或口腔区域的外伤可能导致唾液腺导管破裂,常见于锐器伤、撞击伤或交通事故。导管完整性破坏后,唾液通过异常通道渗出形成瘘管。轻微损伤可通过局部加压包扎促进自愈,严重者需手术修复导管。
腮腺或颌下腺手术后可能出现导管损伤,尤其肿瘤切除或涎腺结石取出术时易发生。术中分离不当或术后感染均可导致瘘管形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精细操作可降低风险,已形成瘘管需行导管结扎术或腺体摘除。
化脓性腮腺炎、结核性涎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可破坏导管壁结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坏死穿孔,唾液经破损处外溢。急性期需抗感染治疗如头孢曲松、克林霉素,慢性瘘管形成后需手术清创。
胚胎期腮腺导管发育畸形可形成先天性涎瘘,表现为出生后持续性唾液渗漏。多位于耳前区或颊部,常伴有其他颌面部发育异常。确诊需造影检查,治疗采用手术切除瘘管并行导管重建。
涎腺区肿瘤如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可能压迫或浸润导管,导致管腔闭塞后远端导管扩张破裂。患者除唾液渗漏外,常伴有无痛性肿块、面部麻木等症状。需手术切除肿瘤并行导管修复,恶性肿瘤需配合放疗。
日常护理需保持瘘口清洁,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急性期可冷敷减轻肿胀,选择软食减少咀嚼运动。术后恢复期进行面部肌肉按摩促进引流,定期复查超声评估导管通畅度。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