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鼻腔冲洗、抗过敏治疗、咽鼓管吹张术、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
1、咽鼓管阻塞: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当因感冒、鼻炎等导致黏膜肿胀时,可能引发通气功能障碍。日常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打哈欠促进开放,急性期需采用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缓解症状。
2、病原体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鼻咽部后,炎症可能蔓延至中耳腔。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是常见致病菌,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减退。儿童患者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成人建议使用头孢克洛。
3、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肿可能波及咽鼓管,多伴随打喷嚏、鼻痒等症状。鼻腔局部使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可减轻炎症,口服氯雷他定能抑制组胺释放,需同步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
4、腺样体增生:儿童腺样体肥大会直接压迫咽鼓管咽口,可能与反复感染、免疫异常有关,常伴夜间打鼾、张口呼吸。影像学检查确认后,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或等离子消融术解除阻塞。
5、气压创伤:快速升降海拔或潜水时,外界气压骤变可能导致鼓室内负压。飞行员、潜水员出现耳鸣、耳痛时,应立即进行瓦尔萨尔瓦动作平衡压力,严重者需鼓膜切开引流积液。
日常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游泳佩戴专用耳塞,乘坐飞机可咀嚼糖果缓解耳压。听力持续下降超过两周或出现耳道流脓,需耳鼻喉科进行声导抗测试。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过敏体质者定期清洗床上用品。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康复阶段可尝试捏鼻鼓气训练改善咽鼓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