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否具有传染性需结合结核病灶是否开放、病原体是否排出等因素综合判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
肠结核患者若同时存在活动性肺结核,痰液中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飞沫传播。肠道溃疡型病灶破溃至肠腔时,粪便中可能排出病原体,但单纯肠结核经消化道传播概率较低。
合并肺结核的肠结核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悬浮于空气中的微滴核传播,密切接触者吸入含菌飞沫可能感染。未规范治疗的开放期患者传染性可持续数月,佩戴口罩可降低传播风险。
饮用被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食物可能引发原发性肠结核,但现代巴氏消毒技术已大幅减少该途径感染。肠道病灶分泌物污染餐具或食物后,他人摄入可能造成传播,需加强餐具煮沸消毒。
患者粪便污染衣物、日用品后,他人接触污染物再经口鼻黏膜可能感染。护理人员处理患者排泄物时需佩戴手套,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物品。皮肤完整状态下直接接触通常不会传播。
妊娠期肠结核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发生率不足2%。医疗操作中支气管镜、胃镜等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医源性传播,需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规范。
肠结核患者日常应分餐进食,餐具需煮沸消毒10分钟以上,排泄物用漂白粉浸泡处理。接触者建议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高风险人群可预防性服用异烟肼。保持室内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1-2小时,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增强黏膜免疫力,规律进行八段锦等柔和中强度运动改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