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免肝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熊去氧胆酸、生物制剂、对症支持药物等方式治疗。自免肝通常由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免疫调节异常、胆汁淤积、肝细胞损伤等原因引起。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可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减轻肝脏炎症。需监测血糖和骨密度,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库欣综合征。这类药物适用于疾病活动期,肝功能异常明显时使用。
2、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等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控制病情进展。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可能出现骨髓抑制或感染风险增加。免疫抑制剂多用于激素减量后的维持治疗。
3、熊去氧胆酸:该药物能促进胆汁排泄,改善胆汁淤积引起的皮肤瘙痒和黄疸症状。常见剂量为每日10-15mg/kg,需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评估疗效。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尤为适用。
4、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靶向B细胞或细胞因子通路,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治疗前需筛查乙肝病毒,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这类药物通常作为三线治疗方案。
5、对症支持药物:水飞蓟素、复方甘草酸苷等保肝药物可辅助改善肝功能指标。合并骨质疏松时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瘙痒严重者可服用考来烯胺。对症治疗不能替代免疫调节的主线方案。
自免肝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避免生食海鲜以防感染。推荐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严格戒酒并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肝功能、自身抗体和肝脏弹性检测。出现乏力加重、腹水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