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石病指唾液腺或其导管内形成结石导致的疾病,常见于颌下腺,可能由唾液成分改变、导管狭窄、脱水、感染、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排石、导管扩张、内镜取石、腺体切除、对症抗炎等方式治疗。
1、唾液成分异常:唾液中的钙、磷酸盐等矿物质浓度升高时易结晶沉积,形成结石核心。日常需增加饮水量稀释唾液,减少高钙食物摄入如乳制品、豆制品,定期进行腺体按摩促进唾液流动。
2、导管结构异常:先天导管狭窄或外伤后瘢痕收缩导致唾液滞留。采用热敷缓解腺体肿胀,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必要时行导管球囊扩张术改善通畅性。
3、全身脱水状态:体液不足时唾液浓缩黏稠度增加。保持每日2000ml水分摄入,高温环境或运动后及时补液,避免利尿剂滥用。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有关,通常表现为口干、腺体肿大等症状。
4、局部感染因素:导管内细菌感染引发炎性分泌物阻塞。急性期需用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辅以氯己定含漱液保持口腔清洁。可能与涎腺炎、腮腺炎等疾病相关,常伴随发热、压痛等症状。
5、代谢性疾病影响:尿酸或钙磷代谢紊乱促进结石形成。确诊后需治疗原发病,如痛风患者服用别嘌醇降尿酸,肾结石患者限制草酸摄入。顽固性结石可考虑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腺体切除术。
日常饮食宜清淡,避免腌制食品和酒精刺激腺体分泌。坚持每日做"鼓腮吹气"动作锻炼腺体功能,出现持续肿痛或进食肿胀需及时就诊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