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与一般腹泻在病因、症状表现及干预措施上存在显著差异。脂肪泻通常由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引起,表现为粪便油腻、漂浮、恶臭;一般腹泻多与感染、饮食不当相关,以水样便、排便频繁为特征。
1、病因差异:脂肪泻常见于胰腺功能不全、胆道梗阻或乳糜泻等疾病,与脂肪酶分泌不足或胆汁缺乏有关。一般腹泻多由病毒性肠炎、细菌感染或食物不耐受导致,肠道渗透压改变或炎症反应为主要机制。
2、粪便特征:脂肪泻粪便呈灰白色,含未消化脂肪滴,常黏附马桶壁。一般腹泻粪便多为黄色水样,可含黏液或血丝,无特殊油腻感。
3、伴随症状:脂肪泻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状如夜盲症。一般腹泻常伴腹痛、发热或呕吐,脱水体征更明显。
4、诊断方法:脂肪泻需进行粪便脂肪定量检测、胰腺功能试验或内镜检查。一般腹泻通过粪便常规、培养或抗原检测即可明确病因。
5、干预措施:脂肪泻需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控制原发病,采用低脂饮食。一般腹泻以补液、蒙脱石散或益生菌治疗为主,细菌性腹泻需用诺氟沙星。
调整饮食结构对两种腹泻均具重要意义。脂肪泻患者应选择中链脂肪酸食物如椰子油,避免高脂肉类;一般腹泻恢复期推荐低渣饮食如白粥、馒头。适度补充电解质溶液可预防脱水,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需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