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过少可通过睾酮替代疗法、促性腺激素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等方式改善。该症状可能与睾丸功能减退、下丘脑-垂体病变、遗传因素、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性欲减退、肌肉量减少、疲劳、情绪波动、体毛稀疏等症状。
1、睾酮替代:外源性补充睾酮是核心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十一酸睾酮胶丸、丙酸睾酮注射液、睾酮贴剂。这类药物能直接提升血清睾酮水平,改善勃起功能障碍和体能下降。需定期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红细胞压积。
2、促性腺疗法:针对垂体功能异常者,可选用绒促性素或尿促性素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治疗期间需配合超声监测睾丸体积变化,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睾丸萎缩。
3、酶抑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能减少睾酮向雌激素转化,适用于雌激素水平偏高的中老年患者。可能引起关节疼痛和骨质疏松,需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4、病因治疗:继发于高泌乳素血症者可选用溴隐亭,糖尿病相关者需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得到控制后,雄激素水平可能自行恢复。
5、辅助用药:脱氢表雄酮作为前体物质可短期改善亚临床缺乏症状。部分患者联合使用东革阿里或玛卡提取物,但缺乏大规模临床证据支持。
日常应保证锌、镁、维生素D的摄入,牡蛎、牛肉、南瓜籽富含相关营养素。抗阻训练和间歇性高强度运动能刺激内源性睾酮分泌,每周3次20分钟以上的力量训练效果显著。避免过度饮酒和熬夜,睡眠不足会抑制夜间睾酮脉冲式分泌。长期用药者每3-6个月需复查肝功能、血脂和前列腺指标,老年患者特别注意心血管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