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保持的持续、微小的收缩状态,是维持身体姿势和完成自主运动的基础生理特征。正常肌张力表现为肌肉对被动牵拉的适度抵抗,过低或过高均属异常。
1、生理基础:肌张力由脊髓反射弧和中枢神经系统共同调控。γ运动神经元通过调节肌梭敏感性维持张力,基底节和小脑负责调节运动的流畅性。这种神经调控使肌肉在松弛时仍保持轻微收缩,避免关节过度活动。
2、评估方法:临床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评估,通过被动活动肢体感受阻力。0级为无张力增加,4级为关节僵直。婴儿常用围巾征、足跟耳试验评估,成人可通过观察卧位时肢体与床面接触面积判断。
3、张力低下:表现为肌肉松软、关节活动度过大,常见于脊髓损伤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或肌病。婴儿期出现需警惕脊髓性肌萎缩症或唐氏综合征,可通过游泳、平衡球训练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4、张力增高:分为痉挛性和强直性两类。痉挛性多见脑卒中后,表现为折刀样抵抗;强直性见于帕金森病,呈铅管样僵硬。物理治疗采用Bobath技术、静态拉伸,药物可选巴氯芬、替扎尼定或A型肉毒毒素注射。
5、异常处理:针对脑瘫儿童需结合矫形支具和引导式教育,多发性硬化患者推荐水中运动疗法。老年肌张力障碍需排除药物因素,如胃复安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
维持正常肌张力需保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训练,摄入含镁深绿叶菜、坚果、维生素E鳄梨、橄榄油食物。孕妇应进行骨盆底肌训练,久坐人群每小时做5分钟颈部、腰部拉伸。出现持续半年以上的局部肌肉僵硬或无法控制的震颤需进行肌电图和脑部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