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排列遵循牙弓形态与咬合功能双重规律,上颌牙弓呈半椭圆形、下颌牙弓呈抛物线形,形成前牙切咬、后牙研磨的协同系统。
1、切牙区定位:上下颌各4颗切牙垂直排列于中线两侧,呈轻度唇向倾斜。切缘形成前导引导下颌运动,牙根长度约为牙冠1.5倍,确保咬合稳定性。牙间隙由牙龈乳头自然填充,维持邻接关系。
2、尖牙支撑结构:尖牙位于牙弓转角处,牙根长度可达3cm,承担侧方运动引导功能。上颌尖牙牙尖偏唇侧,下颌尖牙偏舌侧,形成犬齿保护机制,避免后牙侧向受力。
3、前磨牙过渡带:上下颌共8颗前磨牙承担食物初级研磨,牙冠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上颌前磨牙常有两个牙根,下颌多为单根,咬合面发育沟构成食物溢出道。
4、磨牙咬合枢纽:第一磨牙萌出最早,确定全口咬合基准。上颌磨牙斜嵴与下颌磨牙中央窝形成尖窝交错,咀嚼效率可达68kg/cm²。第三磨牙存在20%阻生率,需评估萌出空间。
5、全牙弓动力学:牙列呈现Spee曲线与Wilson曲线双重弧度,前牙覆盖2-4mm、覆合1-3mm为理想参数。牙槽骨终生改建适应咬合力,正畸治疗可调整牙弓宽度3-5mm。
均衡饮食应包含乳制品与维生素D促进牙槽骨健康,咀嚼粗纤维食物可增强牙周韧带强度。建议每年进行咬合功能检查,异常磨耗需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