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肿痛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过敏反应、外伤感染、耳部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抗过敏药物、外科引流、手术切除等方式缓解。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多因挖耳损伤、游泳进水或细菌感染导致。患者常表现为耳道红肿、灼热感及黄色分泌物渗出。日常需避免掏耳,保持耳道干燥,急性期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口服头孢克肟。若形成疖肿需切开引流。
2、中耳炎:
中耳炎多继发于感冒或鼻炎,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典型症状为耳深部胀痛、听力下降,儿童可能伴随发热。治疗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鼻腔使用呋麻滴鼻液减轻咽鼓管水肿。反复发作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病因。
3、过敏反应:
接触染发剂、金属耳饰等致敏原可能引发耳廓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耳部皮肤红肿、丘疹伴瘙痒。需立即脱离过敏原,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口服氯雷他定。严重血管性水肿需肌注地塞米松。
4、外伤感染:
耳部撕裂伤、冻伤或蚊虫叮咬后未及时处理,可能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出现化脓性肿胀伴搏动性疼痛。需用碘伏消毒后外敷莫匹罗星软膏,全身感染症状者联用左氧氟沙星。
5、耳部肿瘤:
耳廓鳞癌或外耳道乳头状瘤可能表现为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晚期侵犯神经时出现顽固性疼痛。确诊需活检病理检查,早期病变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晚期需联合放疗。术后需定期耳内镜复查。
日常建议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海鲜等易致敏食物摄入;耳痛急性期暂停游泳、潜水等运动;睡眠时患侧朝上避免压迫。出现持续跳痛、高热或面瘫等症状需急诊处理,长期反复肿痛建议完善耳部CT或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