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肺泡壁破坏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可能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遗传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原因引起。
1、肺泡结构破坏:
肺气肿的核心病理改变为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异常扩大,伴随肺泡间隔断裂融合。这种结构性损伤使肺组织弹性回缩力下降,呼气时小气道过早塌陷,形成特征性的"气体陷闭"现象。患者肺功能检查常显示残气量增加、FEV1/FVC比值降低。
2、吸烟相关机制:
烟草烟雾中的焦油和自由基会激活肺部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并抑制α-1抗胰蛋白酶活性。这种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状态持续存在时,将逐步分解肺泡壁的弹性纤维。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肺气肿病例有长期吸烟史,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者病变越显著。
3、环境暴露因素:
长期接触生物燃料燃烧产物、工业粉尘或化学气体可诱发慢性气道炎症。PM2.5等颗粒物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后,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损伤上皮细胞。某些职业如矿工、纺织工人患病风险较常人高3-5倍,病变多集中在双肺上叶。
4、遗传易感性: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更早出现全小叶型肺气肿,这与SERPINA1基因突变导致肝脏分泌功能障碍有关。这类患者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常低于11μmol/L,肺部病变多在30-40岁即显现,且进展速度较普通肺气肿快2-3倍。
5、感染加重机制: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会加剧气道黏膜水肿和分泌物潴留。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体产生的弹性蛋白酶可直接破坏肺实质,每次急性发作后患者肺功能平均下降2%-5%。儿童期严重肺炎史者成年后肺气肿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1.8倍。
肺气肿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日常可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改善通气效率。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胸肉,配合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C/E。规律进行平地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寒冷季节注意佩戴口罩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监测肺功能变化,中重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或接受肺康复治疗。